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
发布时间:2025-10-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0次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国家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立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服务全国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我校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的战略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情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扎实,信息技术教育学科素养深厚,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能够在中学教育、职业教育、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专业领域,从事信息技术教学、教研、培训及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师资人才。
要求毕业五年后可以达到:
1、师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弘扬高尚师德师风,教育情怀深厚,具备高度教师职业认同感,热爱信息技术教育事业,关爱尊重学生,成为“四有”好老师。
2、教学: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和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深厚的信息科学素养,善于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实践问题,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视野开阔,善于创新,科学探究能力强,能够独立开展各类教研工作。
3、育人:具有较强的班级管理和教育教育管理能力;遵循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供适合的教育;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指导学生其它学科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4、发展: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创新精神,能紧跟信息技术学科前沿,掌握国内外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提升教学反思技能、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实现自我持续提升。
二、毕业要求
1.师德规范: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法律法规和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好老师。
1.1、具有坚定的思想政治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1.2、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好老师。
2.教育情怀: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热爱信息技术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从教意愿和教师职业认同感,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1、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热爱信息技术教育事业,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从教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奉献精神。
2.2、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习和发展权利及个体差异,对学生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对工作细心、耐心,乐于为学生成长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3.学科素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的数学、物理、电子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专业知识结构、基本思想与方法、发展历程及前沿技术。注重拓宽专业视野,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的意识,了解信息技术学科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3.1、深入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相关的数学、物理和电子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深刻理解其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支撑与促进。
3.2、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技能和方法,能应用于信息技术领域有关问题的分析、建模与解决,具备计算机产品的设计与应用的能力。
3.3、能够以系统扎实的学科知识及科学的核心素养为基础,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探索解决其他学科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
4.教学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有效实施教学活动,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4.1、熟悉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掌握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信息技术学科认知特点,具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业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
4.2、在教学实践中,能够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独立完成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工作,形成一定的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
4.3、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相关知识和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动态,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5.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了解中学德育目标、原理、内容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1、具有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了解中学德育目标、原理、内容与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的指导技能与方法,具备应急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掌握共青团、党支部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5.2、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能够应用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方法和青春期心理辅导技能,参与中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6.综合育人: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信息技术学科育人价值,以及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通过学科育德、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综合育人。
6.1、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特点,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培育、人格塑造、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与方法。
6.2、掌握学科育人的基本方法和途径,能够发掘信息技术文化的育人价值,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6.3、了解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主题育德和社团育人的内涵和方法,积极参加并组织有益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社团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7.学会反思: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动态,能够结合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规划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运用评判性思维分析和解决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问题。
7.1、树立全球意识,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了解国内外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动态,形成专业发展意识,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理念,能够结合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理性分析自我,明确发展目标,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7.2、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学习,初步形成评判性思维和反思习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进行自我反思、改进和创新,不断提高解决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8.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积极参与小组互助、分享和合作学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8.1、理解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和价值,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团队协作学习和沟通合作的知识与技能。
8.2、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与同事、学生、家长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积极主动参与观摩互助、合作研究的小组活动,乐于与他人分享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共同解决数学教学或教学研究工作中的问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学制与学位
全日制本科学制四年,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允许学生在三至六年内完成学业。毕业学分第一课堂不低于165学分,第二课堂不低于4学分。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